從部落到海翁樂繪,小提琴與南管樂的交會。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副教授 蔡淩蕙
2023-11-21
從部落到海翁樂繪,小提琴與南管樂的交會。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副教授 蔡淩蕙
(本篇皆稱主講人)
我了解到主講人在大學時期就讀於國立藝術學院,並且在音樂系創系中學習傳統音樂素養。他提到,學生們必須要有傳統音樂素養,因此每一個學生進去前幾屆都還要再考一個傳統樂器。他認為學作曲的時候一定要學古琴,然後學鑼鼓京劇鑼鼓,南管跟北館,戲曲身段。他也提到了自己在傳統樂器裡面都適宜個很重新學習的環境。在1998年,他與傳統音樂家合作做了一個紀錄片:海翁繪的配樂,使用了南管譜協奏曲、佛跳牆為琵琶獨奏、昭君出閣等傳統音樂的樂器的劇場,以及洞簫與鋼琴等現代樂器。他也提到了在這個創作過程中,他會把原來的南管曲引用進去,然後把歌詞放進去,以及把它寫成工尺譜後,再寫成五線譜,五線譜是寫給鋼琴看的。
為什麼叫海翁繪,是因為台灣是個鯨魚的形狀 嗎?那我們海岸就是台魚的鯨魚。
所以整個命名就是說是一個關於台灣的繪畫海翁繪,裡面呢其實有13首曲子。
他的曲調全部都是來自台灣本土的歌謠,他是鋼琴,小提琴,但是他還有一個很重要是畫。
那這個話主講人在每次看演出的時候,可以感覺 到,雅晴老師他是把這個畫的每一個視覺引導 都。
放在這個音樂裡面,他是依據音樂的呼吸,然後 跟停頓去。
拍攝那個畫兒希望這些作品是可以讓人直接聽得 到台灣的曲調,可以讓原著名小孩可以有自己的 音樂。
第二堂課程主講者描述了自己對音樂的獨特體驗和創作過程。從挑戰性的創作開始,作者提到在不影響原曲旋律的前提下,進行了複雜的編曲工作。他們分享了與其他音樂家的合奏經歷,特別是在鋼琴和小提琴的合奏中。文章中提及了社會服務的經歷,包括幫助小孩子寫聽寫,以及參與劇場劇目《海翁樂繪》的製作。
談到《海翁樂繪》,主講人建議在YouTube上搜尋以找到這部劇。同時,他分享了與張亞勤的合作,描述了為了鋼琴休息而轉換樂器的情境。此外,作者提到另一專輯《海翁樂繪》,詳細描述了使用排灣族古調編曲的經過,並強調了其對原住民文化的致敬。
最後,主講人深入探討了音樂作品《污泥有情歌》的創作過程,涉及了樂章結構、旋律引用和故事情節。透過這段文字,讀者得以窺見作者豐富的音樂背景和對創作的熱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