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客家博覽會
2023-09-17
「世界客家博覽會」的主題是
關於世客博
代表「未來的客家」
世界客家博覽會,不只是要如實、素樸的展示客家是什麼,有什麼特色,讓社會認識客家,更要積極展示客家社會力對人類社會的貢獻及其未來性,世界客家博覽會要通過有意的選題、論述,展現客家與在地社會之間的因緣和合,並將台灣客家置於全球客家網絡的中心,連結全球,連結未來,彰顯客家(文化)對明日社會的積極意義。
宗旨與目的
客家人口自1850年代以後大量外移到世界各地,族群認同和集體的族群性,都與全球、區域、個別移入國的歷史息息相關,並受到移入國政治、經濟與社會互動的影響。既然是受到不同條件所形成,因此其具有動態性質,其中不只牽涉到近代國家形成,全球資本主義擴張下的殖民統治,也將客家族群捲入全球移動過程。
在此過程中,客家族群一開始作為客裔、然後成為客家人,再過幾代轉而成為當地人,也就是所謂的在地化,海外客家形成一個橫跨各個區域的族群整體。為了展現「客家性」多元性發展,勾勒出客家的整體圖像。
2023年「世界客家博覽會」將在桃園擧辦,以「Travel to Tomorrow」天光日个客家為主軸,展現客家人遷徙至世界各地,發展出融合客家與當地文化的多元面貌,期以結合桃園智慧城市特色,透過新科技與未來對話,從地方到世界、傳統到創新,打造臺灣成為世界客家文化交流新平台。
展區介紹
相簿

01
世界客家博覽會新功能
多元文化軟性國力的展現
1928年「國際展覽局」(Bureau International des Expositions,簡稱BIE)成立,條約明訂「所謂博覽會者,不論主題為何,主要意義正提供一個對公共大眾有敎育價値的展覽場所,其內容可以包含人類之生活或歷史中人類致力於各項領域的成果,或者呈現人類未來展望等各方面題材」。
因此,世界博覽會大多主題名稱的訂定,其展示內容也不再是國力之間的競爭抗衡,而是富含敎育意義,深入探索人類未來的發展面向。其政治權力的表徵已轉型成為人文關懷的實踐,特別是20世紀人類科技的迅速開展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,使博覽會成為一種反思、批判與重建記憶的場域,展覽主題從和平、進步、革新的面向,逐漸拓展至保育、重生與永恆的議題,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各地的商品展示的或是文物展,而是具有各地區和不同族群特色文化的演繹交流。
02
客家新高度
全球的「新客家文化中心」
世界客家博覽會中差異的展現,是文明進步的儀式性、故事性的打造,在虛擬的空間中得已想像眞實的世界,無論是性別、族群、階級、生態等議題都能提出公平論述,且能作為再現自我的重要場域。因此,「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」將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,具體落實客委會成為全球「新客家文化中心」的策略。
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定位,將在上述博覽會功能轉向「人文關懷的實踐」基礎上,以臺灣為中心,用客家新傳統與老華客組織交流、用新的客家文化與年輕世代交流、「以人為中心」建立客家文化網絡,打造台灣成為「新客家文化」中心,與全球多元的客家文化進行對話、看見客家對不同國家發展的貢獻,在差異性中建構全球客家認同的光榮感。
03
桃園新核心
人文關懷的「科技航空城」
「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」的展區位於桃園靑埔,以機場捷運、高鐵站為圓心,作為世界接軌的核心區,串連老街溪水文流域、埤塘與靑埔新市鎭的都市計畫分區,利用建築都市景觀空間的地理資訊系統,疊合當代生活圖像與場域計畫資源,從「食衣住行育樂皆文化」的概念,挖掘「客家精神潛力點」,進一步在這些點與點,都市建築外的空間與空間中,串連規劃打造成具有人文氣息的「世界客家博覽會新流域」。
而桃園陽光劇場打造5G展演數位基地等,結合市內產業優勢讓桃園智慧城市向前邁進,向大眾展現桃園市智慧城市、永續城市的格局,導入智慧治理的應用,大幅提升政府治理效能。透過上述人文關懷的博覽會基調,結合航空城朝向高科技發展的策略,將為未來科技與人文結合的都市發展,建立新典範。

